啥叫模范,吃苦在前叫模范;啥叫干部,领先一步叫干部。怕麻烦、怕吃苦,就不能当干部。
——申纪兰
“啥叫模范,吃苦在前叫模范;啥叫干部,领先一步叫干部。怕麻烦、怕吃苦,就不能当干部。没有一个好作风、好形象,群众就会戳咱的脊梁骨。”申纪兰的言语虽然质朴无华,但却饱含着50多年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,带领群众一步步走向富裕的无限深情。
“为人民服务,有一百个理由;为自己盘算,没有任何借口。有好处的事情,只能先紧着群众,哪能先紧着自己?”
她最后一家住上新房
现在的西沟村,街平了,墙白了,路直了,绿树成荫,一排排两层小楼拔地而起。目前,西沟村三个新移民小区已经全部建成,省级“西沟森林公园”也正在兴建。
然而,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西沟村,当年却是“荒山秃岭乱石沟,十人见了九人愁,旱涝冰雹年年有,庄稼十年九不收”的穷模样。这里的秃山是怎么一点点变绿的?这其中的辛酸也许只有西沟村的老百姓知道。
西沟村的老百姓知道:申纪兰带着乡亲们在“栽一坡活一棵”的河滩上栽果树,顶着酷暑严寒在石缝里抠土,让2.5万亩光秃秃的荒山披上了绿装,为西沟村建立了一座“绿色银行”;山洪暴发,申纪兰带头跳进齐腰深的水中护坝;建水库抬石头,申纪兰三天三夜不回家……
西沟村的老百姓知道:当老支书李顺达去世后,申纪兰就挑起了带领全村人致富的重担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,困惑的申纪兰装上面疙瘩,裹起羊肚子毛巾,河南、江苏、上海,一路南下,大开眼界,带回了“无工不富”的新观念,在西沟村建起了第一个硅铁厂。第二年,硅铁厂就给西沟人带来了88万元的利润。
西沟村的老百姓知道:为了群众的事,申纪兰可以把端起的饭碗撂下,顶着风雪上路。谁家婚丧嫁娶、办满月、过生日,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。闲下来时,申纪兰最喜欢和大家一起打扑克,只是打着打着,她就不知何时打起了盹儿,手中的牌散落一地……
如今,当年的申姑娘变成了快80岁的申奶奶了,可她仍然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街。申纪兰还种着养家的半亩地,耕、种、收、打,样样自己来。至于村里的公益活动,如栽树、修路、建学校,她只要在村里,就次次不落下,而且一点也不比年轻人差。去年年底,邻村着了大火,申纪兰远远看见了火苗,立即放下饭碗,拿起工具冲进了救火的队伍。
申纪兰毕竟年龄大了,乡亲们劝她进城享享清福吧!可是,申纪兰总也舍不得西沟村的山山水水、沟沟壑壑,离不开她时时牵挂着的乡亲们。
有一年,组织上与申纪兰谈话,要她出任省妇联主任。申纪兰见推辞不过,就提出了6条要求:不转户口、不定级别、不拿工资、不要住房、不调工作关系、不脱离农村。省里有会,她去开;会一结束,她立刻回村,换上衣服下地干活。申纪兰说:“不是西沟村离不开我,是我离不开西沟村。我是个农民,也劳动惯了。再说,劳模,劳模,不劳动怎么当劳模?”
“山上绿油油,牛羊到处走。耕地不用牛,点灯不用油。走路不小心,苹果碰着头。”这曾是西沟人世代的愿望,如今,它们都已实现了。当西沟村一排排楼房盖成,一户户村民都住进新居后,乡亲们不顾申纪兰的阻拦,你一锨、我一铲地给她拆掉了老房子,修建了一座新房。
站在新房里,望着墙上一张张和中央领导的合影,申纪兰泪光闪闪:“咱西沟村变了,我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。新农村建设,咱也得了实惠,和乡亲们一起住上新房了。”
“你现在还劳动吗?”
“劳动!我还有责任田,不劳动,不种田,那还叫啥农民?”
“你现在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了吧?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下?”
“我们西沟村条件差,需要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。”
这是申纪兰和一位农民企业家的对话。这位农民企业家同申纪兰一样,既是劳模,也是共产党员。但是两人话不投机,最后不欢而散。提起这件事,申纪兰说:“劳模不劳动,叫啥劳模;有点钱就浪费,叫啥共产党员?”勤俭节约、艰苦奋斗始终是她的一贯作风
以前当省妇联主任时,申纪兰去省里开会,要么在机关楼道里点个煤油炉做饭,要么就到职工食堂排长队打饭,反正不进高干小灶。开完会,申纪兰不让专车送,自己坐拖拉机或三轮车就赶回西沟村。当干部那么多年,无论是外出开会,还是给村里办事,她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,也从未领过一分钱的补助和津贴。直到现在,即使在路上看见一块砖,申纪兰也会把它捡起来:“没准还能补补谁家的院墙呢!”
可是,当村里人需要钱时,申纪兰有求必应。为儿子上技校差1000元培训费而发愁的张建忠,怎么也没想到,只是路上偶然对申纪兰提了一下,当晚她就揣着1000元钱送到家里来了。村支书张俊虎说:“申纪兰这些年三元五元、数十元上百元的,借给乡亲们的钱不知道有多少。别人还她,她收;别人不还,她从来不要。”提起这些来,申纪兰就说:“钱嘛,乡亲们用和自己用,一样!”
别说这百十元的小钱,只要事关群众,无论多少钱,申纪兰从不犹豫。
2001年,国家奖励了申纪兰两万元奖金。对于申纪兰来说,这两万元钱可不是个小数目。一路上,申纪兰一直紧紧地把钱揣在怀里,生怕丢了。可是,钱拿回来还没放热,申纪兰就为它们找到了用处。
西沟缺水。过去遇到大旱,西沟人就得到四五十里地以外的漳河去拉水。当时村里正在打一口600米的深井,两万元正好派上用场。
温州一个推销员找到申纪兰推销铜线。申纪兰知道村里的硅铁厂正需要铜线,便想买一些,可一问价格高得吓人,她便不敢买了。
“只要你按我说的这个价格买下来,我就给你30%的回扣。”推销员说。
“那就更不能买。”申纪兰拒绝了他。
推销员以为申纪兰嫌回扣少,就又掏出一沓现金放在申纪兰的桌上,还递上了一块进口手表,说:“这也是你的,成交吧!”申纪兰一看这阵势就不高兴了,斥责说:“你走吧,和你这种人不能打交道!”
推销员没办法了,最后只好减了40%的价把铜线卖给了西沟村。十几天后,申纪兰收到了那位推销员的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你是共产党员,我也是共产党员,但你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!”
“你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!”这几个字,至今都让申纪兰感到无上光荣。
蓝布衫、平底布鞋,一个普通农村妇女打扮,这就是申纪兰。你不能想象她曾经是10年的厅级干部,曾经数次被中央领导接见过,曾经代表中国妇女参加过国际妇女大会;你不能想象,这位被誉为“国宝”的全国唯一连续10届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,至今仍然生活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小山沟,仍然甘当一个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农民。
只要人民需要,她就决不停步
当年,大字不识一个的申纪兰,第一次骑着毛驴走进北京,参加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。见到毛主席时,她激动得只顾流泪,说不出一句话。
50多年过去了,如今的申纪兰不但能读报纸、听新闻、解政策,而且在每次的人代会上,她提出的议案还能引起广泛关注。
申纪兰说,现在的人大代表文化程度和参政水平越来越高,作为农民代表,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。“要代表咱农民说话,就要不断学习,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。”
申纪兰说:“我有时走得快些,有时走得慢些,但只要人民需要,我就决不停步。”决不停步,这是申纪兰对自己的要求,也是这么多年来她带领西沟人不断进步的原因。
西沟村自然条件差,彻底摆脱贫困必须上项目、引资金。可以说,现在西沟村的每一个经济实体的背后,都凝结着申纪兰的心血。她当过村铁合金厂的厂长,当过村办企业集团的董事长,但是每当企业走向正轨后,她就坚决退下来。有人不理解,她说:“改变贫困山区的落后面貌,需要好的带头人。企业办好了,就得聘请专门的管理人才来管理。”为了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,村里先后送4名青年农民到清华大学学习企业管理,还经常邀请国内的专家学者来西沟村传授管理经验。
如今的申纪兰,每到一地不是寻找项目,就是询问市场行情。听说太原一个熟人要办洗车场,她就去问西沟村能不能入一股;见到西沟村少矿缺水,交通不便,她就设法到长治联系借地办厂事宜;她提出的关于高速公路建设的方案,为村办企业商品的流通插上翅膀。
谈起西沟村新农村建设的未来,申纪兰信心百倍:与市场接轨,全力发展商品生产。农业上调整种植结构,增加农民的收入;工业上培植项目,突破本地产销的束缚,进入大流通。“最近,我正在跑省里,解决西沟村逐步增加的用电问题,为西沟村即将引进的项目奠定基础。同时,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培养一批德才兼备、有胆有识的年轻干部。这样,我们西沟村一定能更富!”
申纪兰,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我党的优良作风,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,永不褪色。她是我们学习的标兵,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的光辉榜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