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: 廉政文化
君子慎独
扎兰屯市人民检察院          2016年11月21日  


   君子不可以不学,其容不可以不饬,不饬无类,无类失亲,失亲不忠,不忠失礼,失礼不立。夫远而有光者,饬也;近而愈明者,学也。

 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,被尊为圣人。他倡导的儒家思想,深刻影响着东方人的人生价值观念。孔子学而不厌,善于施教,给子孙留下修身处世的准则,其家训家风成为孔氏家族和很多中国人的行为规范。

  孔子三岁丧父,家道衰落,早年生活贫苦,受了很多磨炼。但他好学上进,通过艰苦的学习,获取了多种才能。孔子精通礼仪、长于音乐、博闻多识、谙熟武艺、通晓军事,当时就有人称他是多才多艺的圣人。据《论语》记载,太宰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说:孔子是圣人吗?竟然这么多才多艺!子贡给予肯定的回答。孔子听说了这件事,说:“吾少也贱,故多能鄙事。君子多乎哉?不多也。”意思是,我年轻时穷苦,所以学会了多种低贱的技艺。出身富贵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?不会有的。

  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记录很多,他主要传授学生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“六艺”,即礼仪、音乐、射箭、驾车、书写、算术六门功课。最终他的弟子有三千人,贤者七十二人。

  但关于孔子教育自己子女的记录则不多,仅在《论语》《孔子家语》《说苑》等见到少数几条记载,且强调的多是勤学和学诗学礼的重要性。

  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了孔子劝勉自己的儿子孔鲤勤学的故事。孔子说:“鲤乎,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,其唯学焉。其容体不足观也,其勇力不足惮也,其先祖不足称也,其族姓不足道也,终而有大名,以显闻四方,流声后裔者,岂非学之效也。故君子不可以不学,其容不可以不饬,不饬无类,无类失亲,失亲不忠,不忠失礼,失礼不立。夫远而有光者,饬也;近而愈明者,学也。”意思是说,让一个人一整天投入其中都不知疲倦的,只有学习。一个人,如果容貌不出众,勇力不足以让人害怕,祖先不值得夸耀,门第不能仰仗,但最终能够名声显赫,远近闻名,为后世所敬仰,都是勤奋学习的结果。所以君子不可以忽略学习,就如君子不可以不端正容貌,否则就形象不佳,让家人疏远,进而影响社会声誉。社会声誉破坏就是违背礼,违背礼就无法立身。表面形象整齐,是重视容貌的结果;从内心明白事理,是学习的结果。

  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有一天,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鲤:您在老师那里,能得到独特的传授吗?孔鲤答:没有。他告诉陈亢,有一次父亲独自站在院子里,我从那里经过,父亲问:学诗了吗?我说:没有。父亲说:不学诗,就不知道怎么与人交流。于是我回来学诗。后来又在院子里遇到父亲,父亲问:学礼了吗?我说:没有。父亲说:不学礼,就不懂得怎么立身。于是我回来学礼。父亲对我的教导就这些。陈亢回去后,很高兴地对人讲:我想问一件事,却有了三个收获,听到了关于诗的理论,礼的理论,也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。

  博学多才的孔子在教育儿子的时候特别注重诗与礼,这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有着密切关系。当时,周王朝之所以能把天下各国统一在一起,维持数百年的统治,就是因为周王朝的伟大建树:礼和诗。礼是指周王朝建立的各国诸侯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,有了礼,就为各国建立了一个共同的行政平台。但周王朝地域广大,各国风俗、语言不同,相互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。为解决这一问题,周王朝推广了诗。诗是官府收集的诗歌,每篇都有明确的主旨,人们可以用诗表达自己的意向。诗和雅言、音乐配合在一起使用,雅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普通话,在吟诗的时候必须用雅言,这就通过诗推广了通用语言。诗使用雅言,随着音乐吟唱,表达意向,实现交流,为不同风俗、语言的各国建立了一个交流的语言平台。个人学习了礼和诗,就能与人沟通、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。

  众所皆知:“四书五经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,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。它在世界文化史、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。近八百年来,“四书五经”在社会规范、人际交流、社会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。

  然而,将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集大成为“四书五经”,除了朱熹外,被誉为“闽学干城”、“朱门领袖”的蔡元定也是程朱理学“四书五经”的主要创建者之一。除了协助完成“四书”外,蔡元定一家四代还注释了“五经”(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礼经》、《春秋》)里的《易经》、《书经》、《春秋》三部经典。

  地处福建建阳麻沙的蔡氏祠堂大门就有“五经三注第、四世九贤家”的楹联,这是表彰蔡氏九儒对宋代儒学所做出的重大贡献。

  “蔡氏九儒”一门祖孙四代人,崇尚孔孟所倡导的儒家学说,衍着周、程、张、邵、朱的学术方向,坚持大本大源,探讨自然界与社会渊源长达150余载,终于创作出影响国人千秋万代德行标准的行为宝典,这与蔡氏一门自始至终恪守“慎独”的好家风有着必然的联系。

  蔡元定,字季通,号西山。福建省建阳人。其父蔡发是个理学家。蔡元定幼时,其父便授以《西铭》,稍长即授以二程《语录》、邵氏《经世》、张氏《正蒙》,并说:“此孔孟正脉也。”与此同时,不间断以“蔡氏家训”教诲,告诫他应“为人良善,天必佑之。知错责己,天心相之。仁义礼智,时刻注意。处世从善,安份守己。勿参赌博,坚定不移。勿贪财色,才免忧虑。”又说:“‘慎独’乃处世之第一要领。”“为人要忠厚诚实,不可浸于利禄。”

  绍兴二十三年,蔡发逝世,为秉承父志,蔡元定一生不仕,淡泊名利,登西山绝顶,构筑书屋,在此刻苦读书,著书讲学、穷究天理,长达三十八年。他自咏:“独抱苇编过客稀,单瓢不厌屡空时,幽然自与庖義近,春去人间总不知。”其间著有《易学启蒙》、《律吕新书》、《八阵图说》、《皇极经世指要》等十四部书。并协助朱熹撰成《近思录》、《太极图说解》、《资治通鉴纲目》、《周易参同契考异》等重要著作。

  宋宁宗庆元二年(公元1196年)秋,韩侂胄擅政,朱熹被定为“伪学魁首”去职罢祠。作为朱熹的得意门生蔡元定以“佐熹为妖”的罪名,贬谪千里外的湖南道州监管。

  到了道州,远近的读书人久闻蔡元定的声名,来求学者日众。毕生以授徒为使命的蔡元定,面对逆境,并无畏惧:“彼以学来,何忍拒之,若有祸患,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。”他虽身有疾患,仍抱病授徒,并常贻书训其子及门生曰: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,勿以吾得罪故,遂懈一日。”又说:“步步守着仁义就智信,可传子孙。”蔡元定对“慎独”是知行合一之人。哪怕他在弥留之际,再三嘱咐将棺木劈小,丧事从速从简,拒收慰银,都可看出他的言行一致。

  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是蔡元定恪守“慎独”的座右铭。其意思是人们行走坐卧都要行为端正。独自行走对得起跟随自己的影子;独自卧眠对得起温暖自己的衾被。不能因我是“有罪”之人,而松懈放纵自己。慎独的“独”字有二义。一说的是一个人独处时,没有监视,没人看管的情况下,能严格要求自己,不做亏心事,不做违反道德的事。一是指自己的心理活动,一个不好的念头,都要警惕,都要克服掉,这样可以使自己追求真理,不受权力欲望干扰,做一个表里一致、行走坐卧都行为端正的人。

  在“慎独”家风的熏陶下,蔡元定的三个儿子渊、沆、沉自幼听从父训,克己复礼,仁义待人,慎独处世。长子蔡渊长从朱熹,隐德不耀,受父师之命,隐居九峰专心著书,著有《大学思问》、《易象意言》、《周易训解》等十三种书于世,所著《易经》(即《周易训解》、《易象意言》)均入四库全书。次子蔡沆以“慎独”为座右铭,举动端严,师从朱熹,用心数年,著成《春秋五论》。三子蔡沉视功名如草芥,三十载不就科举。诸臣举荐,都推说:“此非吾志也”,坚不肯受。庆元四年(公元1198年)八月初九,蔡元定去世,蔡沉扶柩以归,赠银以途者众,蔡沉跪谢坚不肯受。受朱熹之托,隐于九峰,反复十年,著成《洪范皇极内篇》、《尚书集传》此二书均进入四库全书。受朱熹之托,积十年功夫著成《书集传》。蔡沉之子蔡模颖悟庄重,以理学制道自尊,弃举子业,励志圣贤之学,著有《易传集解》、《大学衍说》、《河洛探赜》、《续近思录》、《论孟集疏》。蔡沉次子蔡杭用力于致知诚正之本,讲治国平天下之道,学识宏深,才德优良,精通经术,忠直敢言。绍定二年登进士,历任知县、知府、江东提刑、工部侍郎、吏部尚书、朝议大夫、端明殿学士、荣禄大夫,直至右丞相。蔡杭立朝期间,忠君爱民,忠直敢言,锄奸除恶,断案精明,所到之处,无屈不伸。蔡沉三子蔡权乐善好施,凡宗族邻里婚丧喜事,都能倾资相赠。教授乡间,讲明义理,天性之高洁与祖父无异。著有《皇极刚克要略》、《八阵图说解》、《参同契论》等书于世。

  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的清廉家风,成就了蔡氏九儒一门四代“五经三集注”的伟业,在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

  孔子认为诗的沟通功能尤为重要。他说:“诵诗三百,授之以政,不达;使于四方,不能专对;虽多,亦奚以为?”即背诵诗很多,但如果不能用以处理政事,也不能交涉谈判,再多也没有用。诗是交往和沟通的工具,也是个人融入社会的技能。孔子要求孔鲤学诗,目的在于使孔鲤能够成为一个社会人。同时,他认为礼是普遍原则,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,人人都要遵守。他要求孔鲤学礼,就是要求孔鲤遵守和尊重社会规则,建立一种完整和独立的社会人格。

  后来,孔鲤先于孔子去世,留下年幼的儿子孔(字子思)由孔子抚育。传说孔在祖父的熏陶下非常懂事,勤学好思。有一天,他看到孔子独坐长叹,便跪问道:祖父长叹,是担心孙儿不努力学习,不能继承祖业,还是忧虑尧舜之道不能行于天下呢?孔子说:你小孩子家哪里懂得我的志向?孔答道:您常讲做父亲的辛辛苦苦把木柴劈开,儿子却不知道把它背回家,这是不肖子孙。孔子听了大喜,赞扬孔:好啊!我再也不用忧愁了。祖业不废,不但有人继承,而且还会有人发扬光大。孔子去世后,孔果然不负孔子厚望,师从孔子学生曾子学习,甚得儒学之真传。有学者认为,“四书”之一《中庸》就出自孔之手。而继承与发展了孔子学说的“亚圣”孟子的老师,则是孔的门生,所以,孔在儒学传继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,被后世誉为“述圣”。

  在孔子的教育及影响下,孔子子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,继承发展和弘扬孔子思想,重视教育,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,使孔子思想源远流长,绵延不息。(