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,号东坡居士,四川眉山人。作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。于是,人们常常忽视了,恰恰做官是他的主业。他25岁进入官场,最高时,任翰林学士、知制诰,从二品,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;最低时,调任琼州别驾移廉州安置,从八品,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。他的父亲为他取名“轼”,是企望他像“轼”——古代车前用做乘车人扶手的横木,即巧为观瞻,确保安稳,处世圆通。然而,苏东坡做不了这样的人。他太有棱角,是非分明,一生仕途多舛,屡遭贬逐,但最为难得的是,无论担任的职务是高是低,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他都勤政廉政,努力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益的事情。苏轼在都城也算得上是当了多年“高官”,应该“不差钱”,却无缘在京城拥有自己的“不动产”,更甭说花园别墅的“豪宅”了。他儿子在开封结婚时,他也没钱为他购置新房,最后还是借一位好友的房子才把喜事办了。当然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苏轼是廉洁自律的“清官”。苏轼胞弟苏辙,也是从政多年的“官员作家”,也买不起房,有他的自嘲诗为证:“我生发半白,四海无尺椽”、“我老未有宅,诸子以为言”。
苏轼始终坚持“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的操守,对贪污非常痛恨。离任杭州时,苏轼一位挚友送来黄金5两、白银150两作为礼物。盛情难却,苏轼就将这笔礼金转赠安乐坊,用来为贫困人群治病。他曾劝以奢侈闻名、认为奢侈就是“得道”的好友蒲宗孟不要奢侈,并写信道:“闻所得甚高,然有二事相劝:一曰慈,一曰俭也。”再比如他脱俗,他做官的态度、做派、方式方法,跟别人完全不一样,他做官是有原则的。他曾为一名考生的一首诗作序道:“‘求官’的目的在于‘得’,否认这点是虚伪的,但‘得’与‘道’发生矛盾时,不要为了得到高官厚禄就放弃自己所学的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