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: 廉政文化
中国古代部分廉政人物
石拐区人民检察院          2016年11月21日  


春秋战国时期 7

子 罕 季文子 孙叔敖 子 产 石奢 公仪休 西门豹

子罕,春秋时期的宋国司城。有人得到一块精美的玉石,想献给子罕,子罕拒不接受。献玉的人以为子罕怀疑玉石是假的,便说:“这块美玉我请玉匠给鉴定过,他说是块宝玉,所以才敢拿来献给你。”子罕回答说:“你以玉为宝,我以不贪为宝。如果我收了玉石,你失掉了宝,我也失去了宝。所以,我们还是各存其宝为好。”

季文子(?—前568年),姬姓,季氏,谥文,史称“季文子”,春秋时期鲁国的正卿。 季文子生活却十分俭朴,全家老小都不着绸缎,只穿布衣。他家的骡马不喂粟米,而饲以青草。有人讥之为“吝啬”。季文子答道:“我何尝不愿穿绸着缎、乘车骑马呢?可眼看着黎民百姓衣不蔽体、食不果腹,我心中不安啊。我只知道用自己的高风亮节为国家赢得荣誉,没有听说用自己的美食良马能给国家带来光荣的。”

孙叔敖(约前630-前593),蒍氏,名敖,字孙叔,春秋时期楚国期思(今河南固始)人。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,出任楚国令尹(楚相),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,宽刑缓政,发展经济,政绩赫然。主持兴修了芍陂(今安丰塘),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增强了国力。由于行政、治军有功,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,孙叔敖坚辞不受。孙叔敖为官多年,家中却没有积蓄,临终时,连棺椁也没有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将孙叔敖记为“循吏”第一。

子产(?~前522),姬姓,国氏,名侨,字子产,春秋时期郑国(今河南新郑)人。任郑国卿后,实行一系列政治改革,承认私田的合法性,向土地私有者征收军赋;铸刑书于鼎,为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律。他主张保留“乡校”、听取“国人”意见,善于因才任使,采用“宽猛相济”的治国方略,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。子产去世时,青壮年痛哭失声,老人像孩童一样哭泣,说:“子产离开我们死去了啊,老百姓将来依靠谁!”

石奢,楚昭王的国相。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,既不阿谀逢迎,也不胆小避事。一次出行属县,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,他追捕凶犯,竟是自己的父亲。他放走父亲,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。他派人告诉昭王说:“杀人凶犯,是为臣的父亲。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,这是不孝;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,又是不忠;因此我该当死罪。”昭王说:“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,不该论罪伏法,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。”石奢说:“不偏袒自己父亲,不是孝子;不遵守王法,不是忠臣。您赦免我的罪责,是主上的恩惠;服刑而死,则是为臣的职责。”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,刎颈而死。

公仪休,春秋时期鲁国的国相。他遵奉法度,按原则行事,丝毫不改变规制,因此百官的品行自然端正。公仪休喜欢吃鲤鱼,有人就送鲤鱼给他,他拒而不受。其子问原因,公仪休说:“正因为我喜欢吃鱼,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。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,却而被免去宰相之职,那我还能再吃得到鱼吗?我现在做宰相,买得起鱼,自己可以买来吃。因此,我是决不能收人家送的鱼。”

西门豹,战国时期魏国人。魏文侯时任邺令。西门豹果断地制止了给河伯娶媳妇的荒唐事,征发老百姓开挖了十二条渠道,把黄河水引来灌溉农田,田地都得到灌溉。西门豹治邺,清廉刻苦,不谋私利,深得民心。《史记》说:“故西门豹为邺令,名闻天下,泽流后世,无绝已时,几可谓非贤大夫哉!”

秦汉三国时期 11

黄 霸 汲 黯 赵广汉 羊 续 鲍永 刘 宠 杨震 董 宣 诸葛亮 陆绩 时苗

黄霸 (前130年~前51年),字次公,淮阳阳夏(今河南太康人),汉宣帝时仼颍川(禹州一带)太守。黄霸为治理天下,多次颁发刑律均告之于民,达到家喻户晓,使犯罪率大大降低。同时他还制定安民条款,规劝黎民遵章守法,弃恶从善,勤事农桑,节约资财,就连平民的家常琐事,他也考虑得周到得体。他常派官员微服私访,并亲自以平民身份,深入民间,了解官吏情况,关心百姓疾苦。在颍川仼职八年期间,政治较为清明,故一时间,颍川出现了“太平盛世”。黄霸为人明察秋毫,心思敏捷,通晓文法,性情温良懂得谦让,有智慧,善于组织调度下属。

汲黯(?-前112)字长孺,濮阳(今河南濮阳)人。汲黯为政,以民为本,同情民众的疾苦。他视察河南,见正遭水灾,饥民塞路,父子相食,饿死沟壑者不计其数,汲黯不畏矫制之罪,便以皇帝使臣的名义,持节开仓放粮赈济贫民,人民大悦。汲黯好学,好仗义行侠,很注重志气节操。他平日居家,品行美好纯正。他为官清正,廉洁奉公,任淮阳太守时,亲写诗词以榜文张示:“太守府门朝南开,无理有钱莫进来,自知之明听劝导,行贿则是小人才”。死后家无余资,在封建官吏浊多清少的环境中他是一佼佼者。

赵广汉,字子都,西汉涿郡蠡吾县(今河北博野县)人。曾任颍川郡太守、京兆尹。在任颍川郡太守期间,他不畏强权,精明强干。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,缓和社会矛盾。加强地方管理,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。在任京兆尹期间,他处理各项公务,往往通宵达旦,并且善于思考,讲究办事效率,京兆地区政治清明,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。赵广汉为官廉洁清明,嫉恶如仇,不畏豪门权贵,威制豪强,深受百姓爱戴。《资治通鉴》称赞他“京兆政清,吏民称不容口”。

羊续(142—189),字兴祖,东汉山东平阳(今山东新泰东南)人。羊续任南阳大守,所在施政清平,深受官民爱戴,为官清廉俭仆,府中资藏仅布衾、盐、麦数斛而已。府丞曾向他贡献活鱼,羊续收下后却悬挂在庭院之中,府丞后来又向他献鱼,羊续便把先前悬挂的那些干鱼拿给他看,以告诫他以后不要再献。

鲍永,字君长,东汉上党屯留(今山西屯留南)人。其父鲍宣,是汉哀帝时司录校尉,因反对王莽篡政,被王莽所杀。公元35年,鲍永被征为司隶校尉。鲍永上任不久,就弹劾赵王刘良不法,刘良因此被降为赵公。由于鲍永不避权贵,严于执法,使朝廷风纪肃然,公卿大臣莫不戒慎。鲍永子鲍昱,后任司录校尉,继承了鲍家风骨。鲍氏一门,三代司隶,其刚正家风代代相传,成为古代监察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
刘宠,字祖荣,东汉牟平人。刘宠在会稽郡时,简除烦苛政令,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,政绩卓著。后被升职入京,有六位老人,特意从乡下来送行,每人带了百文钱赠送他。他不肯接受,只是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。因此,后人称他为“一钱太守”。 行至西小江时,刘宠仍把这枚钱币扔到江中,以示还给会稽。这时浑浊的江水立刻变得清澈起来,此地因而叫做钱清。清人杨维乔曾题诗:“居官莫道一钱轻,尽是苍生血作成。向使特来抛海底,莒波赢得有清名。” 刘宠清廉剑朴的美德,载在《后汉书•循史传》里,被奉为楷模。

杨震(公元59一公元124),字伯起,东汉弘农华阴人。杨震出身名门,因学识渊博被誉为“关西孔子”。杨震为官清廉,不谋私利,始终以"清白吏"为座右铭,严格要求自己,"不受私谒"。杨震调任途中,路经昌邑时,县令王密为了报答杨震的恩情,特备黄金十斤,于更深夜静时送给杨震。杨震不但不接受,还批评说:“天知、地知、我知、你知怎能说无人知道呢?”受到谴责后,王密十分惭愧,只好作罢。杨震“暮夜却金”的事,古今中外,影响很大,后人因此称杨震为“四知先生”。

董宣(25---220年),字少平,东汉陈留圉(今河南杞县南)人。东汉初洛阳令,在职不畏强暴,惩治豪族。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,被湖阳公主包庇。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,令奴仆下车而杀之。公主诉于刘秀,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,董宣拒不低头。刘秀令人强按之,也不能使其俯首。被刘秀称为“强项令”,意思是脖子刚强、不肯低头的县令。

诸葛亮(公元181 ---234),字孔明,号卧龙,琅琊阳都(今山东沂南县)人,蜀汉丞相。杨戏赞诸葛亮:“忠武英高,献策江滨,攀吴连蜀,权我世真。受遗阿衡,整武齐文,敷陈德教,理物移风,贤愚竞心,佥忘其身。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,成为后世的楷模。他身居高位,一直谦虚谨慎,不骄不奢,为官清正廉洁,不谋私利,不增私产。他家仅有“桑八百株,薄田十五顷”,“不别治业,以长尺寸”,“随身衣食,悉仰于宫,内无余帛,外无赢时”乃至“妾无副服”。他在《诫子书》中要求后代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

陆绩,(公元187-219年),字公纪,汉末三国时吴县人。208年陆绩统兵出征岭南,夺取并镇守郁林郡。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,为官清正廉洁,轻徭薄赋,爱惜民力,深得百姓爱戴而州郡得治。陆绩卸任离开郁林时,只有简单的行装和几箱书籍,以至“舟轻不胜风浪,难以入海航行。”陆绩让船工搬了一块大石头用来压舱,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。这块石头运回家乡后,陆绩的廉洁美名随之传开,有人吟诗赞颂:“郁林太守史称贤,金珠不载载石还。航海归吴恐颠覆,载得巨石知其廉。”这块巨石也因陆绩被人们称为“廉石”。

时苗,字德胄,建安十八年以孝廉举荐为寿春令。时苗上任时乘母牛驾的车,后牛生一犊,时苗离任时将牛犊留下,不肯带走。当地人为了怀念时苗,在寿春县衙门里边修建了一座“留犊亭”,使子孙后代不忘时苗的好处,“时苗留犊”的事情一直传颂至今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 7

胡 质 陶 侃 吴隐之 孙 谦 江秉之 何远 袁隶修

胡质,字文德,楚国寿春人。胡质性格沉稳,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,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,能够深加思索。去世时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,唯有赏赐的衣物、书箱而已。胡质的儿子胡威,字伯虎。自小就有志向,严格地坚守清廉。胡质父子清廉的声誉广为人知。晋武帝问胡威:“你与你父亲相比,谁更清廉?”胡威答:“我不如父亲。”晋武帝问“为什么?”胡威答:“我父亲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知道,我的清廉行为唯恐别人不知道,因此我远不如我父亲。”

陶侃(公元259-334),字士行,江西鄱阳人。曾任荆江二州刺史,都督八州诸军事。他精勤吏职,不饮酒赌博,为人称道。陶侃造船时,把木屑和竹头都收集起来,积雪消融时用木屑铺洒地面,用竹头做钉装船。陶侃生性聪慧敏捷,做人谨慎,为官勤恳,整天严肃端坐。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,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,没有遗漏,不曾有片刻清闲。他说:“大禹是圣人,还十分珍惜时间。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时间,怎么能够游乐纵酒?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,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,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!”

吴隐之(?—公元414),字处默,东晋濮阳鄄城人。吴隐之为广州刺史,赴任途中行至石门,遇一山泉,当地人皆说喝了此泉之水就会变得贪婪无比,故名“贪泉”。吴隐之走到泉边舀了就喝,并赋诗一首:“古人云此水,一歃怀千金,试使夷齐饮,终当不易心。”上任后,他廉洁奉公,清简勤苦,始终不渝,所食不过是稻米、蔬菜和干鱼,穿的是粗布衣衫,住处的帐帷摆设均交到库房。他惩贪官,禁贿赂,广州官风有所好转。吴隐之离任返乡时,小船上仍是来时的简单行装。唯有妻子买的一斤沉香,不是原来的物件,隐之认为来路不明,立即夺过来丢到水里。

孙谦(公元425—516),字长逊,莒县东莞镇人。孙谦历仕宋齐梁三朝,政绩清风,有口皆碑。他为官一地,造福一方,政绩显著。他廉洁奉公,免除了自己俸禄中收取本地的部分,以减轻百姓的负担。他生活俭朴,床边只用苇子或竹编的粗席子当屏风,冬天盖的是平民百姓的布被,铺的是莞草席子,在蚊蝇肆虐的夏季,他也舍不得用架帐子来御蚊。孙谦成为诸葛亮之后的又一位鞠躬尽瘁的官员楷模。梁武帝说:光禄大夫孙谦,清廉谨慎,名声卓著,始终不怠。

江秉之(381--440),字玄叔,济阳考城人。南朝宋少帝时,江秉之在京都所在地担任县令。任职期间,执法严格,明察善辨,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,清平无事。后任山阴县令,人多事杂,积案如山,江秉之公平执法,以简御繁,很快理清积案,被提拔为太守。江秉之为官特别清廉,一份官俸领罢,再别无所图,甚至还常常将自家之物,充作公用。他还经常把薪俸用以周济贫困亲友,弄得家人难免饥寒。有人劝他经营一些田产以补家用,“秉之正色曰:食禄之家,岂可与农人竞利!”

何远,字义方,东海郯县人。何远为镇南将军、建康今,坚持清廉的节操,车辆与服饰尤为简陋,所用器物没有铜制或漆器。江南盛产水产品,十分便宜,但何远每顿饭不过吃干鱼数片而已。他除去淫祀,以身作则,百姓十分称赞。何远应得的田秩俸钱,一概不取,到年底时,选择最穷困的百姓,作为他们的税款,长期坚持这样。梁武帝下诏说:“何远先前在武康,已因清廉公平而著名,又治理二郡,更显出他的清白。治理郡务,以道义为先,惠留民间,百姓爱戴,即使是古代的贤良太守,也无法超过他了。”何远为人耿直清高,不循私情,在人世之间,杜绝请谒,也不拜访别人。他的清廉公正,确实是天下第一。

袁隶修, 历经北魏、东魏、北齐、北周和隋五个朝代,历任尚书郎、太常少卿、信州刺史、都官尚书等要职,为官50余年,始终以清贫为本,未曾受过一升酒,一束绵。为此被称为“五代清卿”,并载入清史。

隋唐两宋时期 11

赵 轨 狄仁杰 李勉 白居易 徐有功 包 拯 张之才 陈希亮 朱 熹 陈俊卿 岳 飞

赵轨,隋朝河南洛阳人。高祖时,赵轨转任齐州别驾,考核政绩连续最佳,征召他入朝做官。乡亲父老送别他的人各自擦眼泪说:“别驾在官任,水和火的小事都不触犯百姓,因此不敢用一壶酒送别您。您清廉像水,我们斟上一杯水献上饯行。”赵轨接过来把水喝了。后赵轨做原州总管司马。一次在路上夜行,赵轨身边人的马跑进了田地里,马踏坏了庄稼。赵轨停下马等待到天明,查找庄稼的主人偿付了钱才离开。原州百姓官吏听到这件事,没有谁不改变操行。

狄仁杰,(公元630--700),字怀英, 并州太原(今山西太原)人。狄仁杰为官“以百姓心为心”,为了拯救无辜,敢于拂逆君主之意,始终保持体恤百姓、不畏权势的本色,后人称之为“唐室砥柱”。在武则天时期曾任大理丞,他判决积案、疑案,纠正冤案、错案、假案,到任一年,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,涉及到1.7万人,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。狄仁杰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,是杰出的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,武则天称其为“国老”。

李勉(717-788)字玄卿,唐朝宗室。李勉以近属陪位入仕,历任开封府尉、监察御史、河南少尹、京兆尹兼河南尹、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,晚年入朝为相,任吏部尚书,平章事。李勉生性耿直,为官做人,更是清正廉洁,奉公守法。 李勉整饬吏治,严刑峻法,他把明知故犯的污吏装入棺材活埋。他清除私心,不取私财,“李勉埋金”成为千古清廉诚信佳话。

白居易(772~846),字乐天,号香山居士,河南新郑(今郑州新郑)人。官至翰林学士、左赞善大夫。白居易任官勤勉,政绩突出。他任杭州刺使期间,从未收受贿赂或向地方索取名贵物品,在其离任还乡时,发现箱内有两片玲珑可爱的山石,他遂写成一诗追悔已过。“三年为刺使,饮水复食叶。惟向天竺山,取得两片石。此抵有千金,无乃伤清白。”

  徐有功(641—702),名弘敏,洛州偃师(今河南偃师)人。他先后担任过司刑丞、秋官郎中、左肃政台侍御史、司刑少卿等官,其间,虽几经起落,但其为官持法宽平、刚正不阿的秉性始终不改,从而与历史上众多的王侯将相一样名留青史。徐有功为狱官的一生,最为人称道的是用法宽大,独存平恕;刚正不阿,依法断狱。徐有功因为严惩奸邪,被称为“獬豸之精”的法官。

包拯(999—1062),字希仁,宋庐州合肥(今属安徽)人。包拯直言敢谏,立朝刚毅,多次弹劾权幸大臣,贵戚宦官为之敛手。包拯执法严峻,铁面无私,不避亲党,重惩贪贿。包拯在开封时,开官府正门,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。他断狱英明刚直,被誉为“包青天”,京师有“关节不到,有阎罗包老”之语,包拯是清官的化身。包拯家训:说“后世子孙仕宦,有犯赃滥者,不得放归本家;亡殁之后,不得葬于大茔之中。不从吾志,非吾子孙。”

张之才,北宋年间任阳城知县,在任四年,为官清明,秉公执法,廉洁无私,爱民如子,政绩卓著,名扬州府,百姓称之为“铁面青天”。离任时百姓扶老携幼来到县衙,攀辕挽留,嚎陶痛哭。张之才感慨万千,挥笔留下了“一官来此四经春,不愧苍天不负民,神道有灵应信我,去时尤似到时贫”的诗篇。后来这首诗刻在石碑上立于汤王庙内,载入邑乘,流传民间。

陈希亮(999年一1063年),字公弼,北宋时期眉州青神(今属四川)人。出身进士,曾任雩县令、宿州知府及开封府判官等职,官至太常少卿。在他从政的三十多年中,忠于职守,肯为百姓办实事,如严惩贪官污吏,打击地痞无赖,搜捕盗贼,开仓赈民,架设汴河飞桥,强令巫师、巫婆回乡务农等。由于正直挚诚,路有颂声,因而在每次任满离境时,父老们都洒泪相送。

朱熹(1130--1200) 字元晦,号晦庵,南宋徽州婺源(今属江西省婺源县)人。朱熹为政期间,申敕令,惩奸吏,治绩显赫。朱熹提倡“父子有亲、君臣有义、夫妇有别、长幼有序、朋友有信”的“五教之目”,“博学之,审问之,谨思之,明辨之,笃行之”的“为学之序”,“言忠信,行笃敬,惩忿窒欲,迁善改过”的“修身之要”,“政权其义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的“处事之要”,是后世官员清正廉洁的理论基础。

陈俊卿(1113--?)字应求,号六梅,莆阳人。陈俊卿是文臣中力主抗金的抗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。他光明磊落,据理力争,向孝宗建议起用抗战派张浚主持北伐,以解临安之危。他采取屯兵垦田、扼要地筑城垒、安抚逃亡流民、整顿浙西水师和督理淮东军务等措施,以巩固后方,增强抗金实力。今莆田市玉湖陈氏祖祠内有一副柱联。 “清忠亮直抗金良相;节义文章扶宋名臣”。良相指的是“丹心碧海,尽忠报国”的陈俊卿;名臣指的是“坚贞不屈,杀身成仁”的陈文龙。文龙乃俊卿的五世孙。

岳飞(1103-1142),字鹏举,河南汤阴县人。著名军事家、民族英雄、抗金名将。岳飞武艺高强,武略非凡,治军严谨,令出如山,赏罚分明,威震敌胆,金人哀叹,“撼山易,撼岳家军难”。岳飞倡导“文臣不爱钱,武臣不惜死,天下太平矣。”,堪称封建社会官吏的行为典范。岳飞廉洁奉公,衣食住都和士兵一样,穿粗布衣服,吃普通伙食,住茅屋军帐,与士卒同甘共苦。岳飞被害抄家时,总家产只有三千贯,其中包括用于装备军队的数千匹麻布和数千石粮米。  

元明清时期 19

吴 讷 王翱 于谦 况钟 杨继盛 海瑞 唐 侃 范景文 胡守安 李 汰 于成龙 汤斌 刘统勋 叶存仁蔡信芳 郑 燮 林则徐 侯鸣珂 张伯行

吴讷(1372-1457),字敏德,号思庵,常熟(今江苏常熟人)。曾任监察御史、南院佥副都御史等职,所以人称“吴御史”。吴讷为人憨厚耿直,“昌词义色,风采凛然”,能正自身,严于律己。吴讷巡抚贵州东返回京时,地方官员为了向他讨好,派人携黄金百两追至夔府给他馈赠。吴讷接过贿金并未启封,只在上面题诗一首让来人将诗与黄金带回。其诗是:“萧萧行李向东还,要过前途最险滩。若有赃私并土物,任他沉在碧波间。”吴讷题诗拒金,称誉古今,是明代一位清正名臣。 

王翱(1384—1467),明代前期大臣,字九皋,盐山(今河北省盐山县)人。永乐进士,历官御史,右都御史、提督辽东军务、总督两广军务、吏部尚书、太子少保、太子太保等。在惩贪、辨诬、守土等方面,都颇有政绩,为人 “刚正廉直,忧国奉公,忘情恩怨”,死后谥号“忠肃”。王翱以“拒婿调迁”和“珠还原主”两件事,闻名于世,留传千古。

于谦(1398--1457),字廷益,号节庵,浙江钱塘人。于谦十二岁时即写下明志诗《石灰吟》:“千锤万凿出深山,烈火焚烧若等闲。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。”于谦官至少保,世称于少保。是明代名臣,民族英雄,与岳飞、张煌言并称“西湖三杰”。于谦以气节和清廉流芳千古。《明史》载于谦“死之日,阴霾四合,天下冤之”,籍没时家无余资,正屋里面只有皇帝御赐的蟒衣、剑器,锦衣卫看了也忍不住落泪。他的《入京》诗:“绢帕麻菇与线香,本资民用反为殃。清风两袖朝天去,免得闾阎话短长。”“两袖清风”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。

况钟(1388-1442),字伯律,江西靖安人。况钟任苏州知府。他明察秋毫,秉公执法,铁面无私,严惩贪官污吏。况钟孜孜爱民,裁减吏员1400余人,为百姓奏免赋税粮70余万石。他兴利除弊,不遗余力,锄豪强,扶良善,是明代著名的清官,百姓对他奉之若神,称他“况青天”。况钟在苏州任期十年已满,当地官民二万多人向上级请求留任。他死后,很多人为他哭泣,悲痛不已,并立祠纪念他。昆剧《十五贯》,以歌颂况钟断狱如神而广播天下。

杨继盛(1516-1555),字仲芳,号椒山,直隶容城(今河北容城县)人。嘉靖三十二年,杨继盛以《请诛贼臣疏》弹劾严嵩,历数严嵩“五奸十大罪”,严嵩反冠以“诈称亲王令旨”的罪名下锦衣卫狱,廷杖一百,有人送与蚺蛇胆一具,说是可解血毒,杨继盛拒绝,曰:“椒山自有胆,何蚺蛇为?”后杨继盛于狱中自行割下烂肉三斤,断筋二条,受尽三年折磨。后被弃尸于市,临刑有诗曰:“浩气还太虚,丹心照千古。”,继盛妻殉夫自缢。燕京士民敬而悯之,以继盛故宅,改庙以奉,尊为城隍,并以其妻配祀。杨继盛有《自说》诗:“饮酒读书四十年,乌纱头上是青天。男儿欲上凌烟阁,第一功名不爱钱!”此诗可视为其自白书和座右铭。

海瑞(1514-1587),字汝贤,号刚峰,海南琼山人。海瑞推行清丈土地、平准赋税,并屡次平反冤假错案,打击贪官污吏,深得民心。海瑞为人正直刚毅,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,从不诌媚逢迎。他一生忠心耿耿,直言敢谏,曾经买好棺材,告别妻子,冒死上疏。海瑞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清官。他的生平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,后人称其为“海青天”,与宋代包拯齐名。

唐侃,明江苏丹徒人。正德八年,唐侃为永丰知县。他赴任时不带妻子,与书童一起生活,青菜豆腐,粗茶淡饭,生活很俭朴,当地人都信服他清正廉洁。明代贪贿成风,大气候不洁,唐侃在“官以钱得、政以贿成”的官场中恪守道德,保持节操,殊为难得。皇太后死后远葬承天,出殡队伍所到之处,太监内官大肆勒索金钱,声言不办供张者处死。唐侃预先准备了一个空棺材,殡仪经过时内官们索要急迫,唐侃就把贪官们领到棺材旁,指着棺材说,“办吾一死,金钱不可得也。”贪官们惊愕无奈,悻悻而去。

范景文(1587--1644),字梦叔,号思仁,明吴桥(今河北吴桥)人。范景文写有《五箴》:“周官六计,洁廉为贵。山泉寂清,市泉龌秽。名盗忍渴,顾名生畏,勿谓无知,夜金可媚。高高凤仪,圣世灵瑞。竹食醴饮,先洁其喙。鸢吓腐鼠,是乃失类。蚁隙不窒,大防终溃。一介是严,百奸可坠。微臣作箴,敢告庶位。”他任大学士时,当时亲友多登门相求,景文一一婉拒,并在门上张贴“不受嘱,不受馈”六个大字,以明心迹,被后人赞为“二不尚书”。

胡守安,曾任明代信阳知州,为官清廉,在任满卸职时借向“城隍”辞行之际,薄服轻装。途经城隍庙时,感慨赋《任满谒城隍》诗明告: “一官来此几经春,不愧苍天不负民。神道有灵应识我,去时还似来时贫。”借向城隍庙表达衷心,向民众表明自己心迹,坦荡为官,来去轻松。

李汰,明朝永乐年间,是明代福建乡试的主考官,李汰受命担任福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。有人夜晚求见,奉上黄金十两,直言道:“学生翰墨未精,疏漏必多,望老大人多多照应,得中之后,另有厚报。”李汰愤然挥毫题诗一首:“义利源头识颇真,黄金难换腐儒贫。莫言暮夜无知者,怕塞乾坤有鬼神。”来人斜眼一看,又怕又羞,揣起黄金落荒而逃。

于成龙(1617-1684),字北溟,号于山,清山西永宁(今吕梁离石)人。于成龙在词讼、断狱方面也以包公式人物著称。他铁面无私,头脑敏锐而细心,善于从一些常人忽视的细节上发现问题的症结。曾断过许多重大疑案悬案,平反错案,被百姓呼为“于青天”,民间还流传着“鬼有冤枉也来伸”的歌谣。他天南地北,只身天涯,不带家眷,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。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,于成龙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,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。于成龙逝世后,居室中只看到“冷落菜羹,故衣破靴,外无长物”。南京“士民男女无少长,皆巷哭罢市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。下至莱庸负贩,色目、番僧也伏地哭”。康熙破例亲为撰写碑文,表彰他为“天下廉吏第一”。

汤斌(1627-1687), 字孔伯,号荆岘,晚号潜庵。河南睢州人。

汤斌为官一生,治理河务和漕运,为百姓减轻负担、赈灾救施、兴利除害。汤斌位极人臣,却众浊独清。他一生刚正不阿,仁厚爱民,政绩斐然。汤斌离任江苏巡抚之日,苏州百姓罢市三日,痛哭挽留,其情其景,感人至深。汤斌为官清廉,至死仅遗俸银八两,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,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。他任职期间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,每日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,人称“豆腐汤”。汤斌说:“公则明,廉则威。”汤斌为康熙盛世“清官册上的第一名”,真正的“清朝第一清官”。

刘统勋(1698-1773),号延清,字尔钝,山东高密县人。刘统勋为官清廉,颇能进谏,家原有田数十亩,茅舍一处,服官50年,未增尺寸。堪称清正廉洁,秉公无私,在贪黩好货,渔色无厌的官场之中可谓清风独标。刘统勋说:“计利应计天下利,求名当求万世名。”乾隆称刘统勋“神敏刚劲,终身不失其正。”计天下利,得万世名!

叶存仁,字心一,号墨村,湖北江夏人。清乾隆年间任河南巡抚,离任时,部属们在更深夜静时送来很多礼物。叶存仁十分感慨,赋诗一首;“月白风清夜半时,扁舟相送故迟迟。感君情重还君赠,不畏人知畏己知。”将礼物全部送还。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,而是怕自己知道,这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。

蔡信芳,湖南善化人。清道光四年在陕西蒲城作知县,正直清廉,重士爱民,勤政为官。离任时,百姓拦道挽留,蔡知县大为感动,吟诗抒怀:“罢郡轻舟回江南,不带关中一点棉。回看群黎终有愧,长亭一别心黯然。”

郑燮 (1693--1765),字克柔,号板桥,江苏兴化人。康熙秀才,雍正举人,乾隆进士。49岁出任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,历时12年。在任期间,鞭笞奸吏,勤政于民,被百姓尊称为亲民之官。某年山东遭受严重自然灾荒,“十日卖一儿,五日卖一妇”,饥馑情景使郑燮目不忍睹。他为民请命,力争赈济,在潍县开仓捐廉,救济灾民,深得百姓感戴。他擅自开仓赈济,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,被诬告罢官。他离职时,只有三条毛驴,一条他自己乘坐,二条驮他的书籍阮琴,另一条仆人乘的。可渭“两袖清风”、“一官归去来”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;些小吾曹州县吏,一枝一叶总关情。”这首题画小诗,表达了郑燮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。

林则徐(1785--1850),福建侯官(今福建省福州)人。曾任江苏巡抚、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,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。因其主张严禁鸦片、抵抗西方的侵略、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华人的敬仰,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。林则徐办事兢兢业业,“一切秉公办理”,是当时官场中最廉明能干、正直无私受群众爱戴的好官。林则徐整饬吏治,严惩贪赃枉法。林则徐十分注意严格要求自己,事事以身作则,处处为人表率。

侯鸣珂(1834~1898),宇韵轩。清湖南永定(今湖南张家界市永定区)人。同治二年,侯鸣珂任孝义厅同知,上任途经车家河,目睹荒野遍尸的情景,就对天盟誓:“不解民倒悬,鸣珂宁愿一死! ”当晚即写呈文,差人星夜赶送省城。不久,行省拨下百万斤赈济粮。粮食到厅后,他亲自赶着骡马送往各地。他又发动百姓生产自救,并和农民一块下田插秧、上山挖地,一天只吃一顿包谷糊汤。他给自己和家人规定:“一日三餐不得过斤,洋芋、包谷、糠菜三各占一,不得妄加他粮。”庠生余言吉送5斤猪板油给侯鸣珂夫人杨芝香。侯得知内情,拍案大怒:“刮民脂膏,如杀我父母!百姓倒悬,尔等安享清福,不堪造就! ”当即革去余的功名,并处其妻杨芝香杖股四十。此后孝义厅军政官员都以同知为榜样,躬身为民。

张伯行(1651-1725),字孝先,晚号敬庵,河南仪封(今兰考)人。进士出身,历官二十余年,以清廉刚直称。从来不受属下分文赠礼,备受康熙的称赞,因而晋升为福建巡抚。到任以后,一些僚属门生,至亲好友,纷纷携礼前来祝贺,都被张伯行严词拒绝。但送礼者仍不乏其人。为杜绝送礼者,张伯行便写了一首《禁止馈送檄》张贴在巡抚署衙门外:“一丝一料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膏脂。宽一分,民受赐不止一份;取一文,我为人不值一文。谁云交际之常,廉耻实伤,倘非不义之财,此物何来?”一些送礼者见此檄文,不敢自讨没趣,均悄然离去。康熙称它为“天下清官第一”。